每年高考期间
总会有些不良机构或不法分子
借高考之机炒作一些虚假信息
误导考生和公众
为此,小编梳理汇总了
近年来出现频率较高的
高考假新闻、假信息
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
明辨网络谣言
谨防上当受骗
☟
谣言一:
网上出售
“高考真题”“绝密答案”等
每年都会有不法分子在网络平台或交流群中兜售所谓“高考真题”“绝密答案”等,标榜“准确率极高”“违约退款”等诱惑信息,并以“预付订金”等名义要求用户先付款。有的不法分子声称可以花钱雇佣“枪手”替考,还有的借传送“样题试卷”的名义向用户电脑或手机发送病毒,套取用户信息。
提醒:
高考试题属于 国家绝密级材料,其保管和运送都有严格的管理措施, 所有接触试卷的人员都实行封闭式管理。广大考生及家长不要存在侥幸心理,不要相信那些能提前拿到高考真题或答案的言论。不要在网上购买所谓“高考真题”“绝密答案”等。购买涉密材料,本身也是违法行为。
谣言二:
不看分数
花钱就能弄到
某某大学的定向招生计划
不法分子往往利用考生和家长不熟悉高考相关招生政策实施诈骗。有的声称不用看分数,只要花钱就能搞定;有的吹嘘自己可以弄到某某大学定向招生计划,保证录取,公开叫价,收取高额“定向费”。
提醒:
高考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经过40多年不断改进完善,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科学规范、监督有力、公平公正的考试招生体制机制。高考招生录取工作都是在网上进行,并严格执行已公布的招生计划, 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更不会向家长收取高额费用。
谣言三:
某某考生准考证丢失
请在群内和朋友圈转发
以往高考期间,网上经常流传某某考生准考证丢失的信息。广大网民看到后替考生着急,迅速在群内和朋友圈转发,短时间形成影响范围较大的舆情。有不法分子往往借此虚构情景骗取网民同情,提供虚假信息,所留手机号多为吸费音讯电话。若有好心人按照电话号码回拨,并且按电话提示音操作,就可能掉入吸费陷阱。也有网民虚构捡到“试卷”消息,借高考话题散布虚假信息博取关注。
提醒:
看到类似信息,建议先跟考生所在中学或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公布的举报电话联系确认。在未经核实的情况,建议不作转发,更不要拨打信息中的联系电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规定:对于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谣言四:
高考阅卷不严肃
阅卷教师乱打分
每年高考成绩公布前后,总有人炒作某地高考阅卷工作极不严肃,阅卷教师甚至不管对错,乱打分。事实证明,发布这些帖子的人往往是为博取关注,还有的是部分高考成绩落差较大或考试不理想的考生和家长武断地认为是阅卷出了问题,胡乱猜测。
提醒:
高考阅卷是非常严肃的工作。现行的高考“网上评卷”模式,从制度设计到实际操作充分体现客观公正。评卷教师要过资格关、培训关、考核关、试评关,评卷教师以高校教师、中学教师及教研人员为主, 对评卷教师的教学时间、教研经验、评卷经验以及专业技术职称等都有具体要求;阅卷一般实行“一人评一题”“双评制”,“双评”超过一定差值的,则提交第三位教师进行“三评”,确保评卷分数的准确和有效。此外,评卷系统还制定了严格的评卷质量监控体系, 对评卷质量进行全程跟踪、实时监控和分析,及时预警和提示等,确保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
防诈骗, 牢记以下原则:
-
接电话,不管是谁,只要一谈到银行卡,一律挂掉;
-
只要一谈到中奖了,一律挂掉;
-
只要一谈到是公检法税务或领导干部,一律挂掉;
-
所有短信,但凡让点击链接的,一律删掉;
-
微信不认识的人发来的链接,一律不点。
接电话,不管是谁,只要一谈到银行卡,一律挂掉;
只要一谈到中奖了,一律挂掉;
只要一谈到是公检法税务或领导干部,一律挂掉;
所有短信,但凡让点击链接的,一律删掉;
微信不认识的人发来的链接,一律不点。
证件信息一定要保管好:
-
身份证
-
准考证、考生号和密码
身份证
准考证、考生号和密码
一定要保管好自己的准考证,这是进入考场的凭证,切记不要将自己的准考证晒到网上或者朋友圈。
-
成绩单
成绩单
成绩单同样包含考生号、姓名等重要信息,也不要轻易泄露或晒到网上。
-
志愿填报信息
志愿填报信息
志愿填报所有的重要信息和登录密码等资料,也绝对不能泄露。
-
录取通知书
录取通知书
录取通知书中包括:照片、姓名、身份证号、准考证号、考生号、录取专业等信息。如果被诈骗团伙利用,可能给考生发假的信息,或者打诈骗电话骗取钱财。
考生和家长要避免上当受骗
通过权威正规的渠道获得信息
多一份用心,多一处求证
不信谣,不传谣
记者:黄云霞/整理
编辑:邰雅麟
【声明: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系常德晚报公众微信号,经同意授权后,方可转载并请标明出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